網紅建筑”是未來的一種走向?
——所以它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
經朋友推薦,看到了最近在社交圈中比較活躍的一篇文章《“網紅建筑”里蘊含著未來建筑的一種走向》。粗細看了兩遍,大概的感覺是:文章更多是對現(xiàn)象的描述,且建立在一種假設的基礎上。作者說:
“如果只是統(tǒng)計它的流量,只說它是被大家關注很多的房子,而不牽扯到是否低俗,是否高雅,是否符合建筑師的審美,是否成為和大眾的橋梁,在不和這些東西掛鉤之后,其實是可以拿來討論的?!?/p>
我覺得這是挺幽默的一段話,因為他已經去除了大部分可討論的因素,成為了一種描述。也許確實“有走向”,卻不知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似乎,“網紅包裝”描述成一種中立的現(xiàn)象和技術——如果它可以理解為一種新技術的話。
但美國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認為:將技術認為是中立的工具是一件不恰當?shù)氖虑?。技術經由符號而成為媒介,媒介則經由認知構成了我們的文化和審美。
現(xiàn)代人太愛講一句時髦的話:“存在即合理”。但它成為了我們掩蓋真實動機和道德判斷的遮羞布。合理只是符合邏輯,卻并不說明是怎樣的邏輯,誰的邏輯,如何符合邏輯。
對于“網紅建筑”,我的觀點是:網紅建筑是建筑學發(fā)展的必然途徑,是建筑師爭奪輿論高地和話語權的必須手段,也是提高大眾的建筑審美和空間素養(yǎng)的有利途徑。但它有著時刻會被扭曲和淪為滑稽劇的風險(這在我們這個時代尤為明顯),而這風險管控則在于建筑師與社會各利益集體(有時包括建筑師自身)的輿論博弈之中。放棄博弈的建筑師,遲早也會被社會所放棄。
因此,我們在談“網紅建筑”時,務必要明晰以下三個層次的關系,而這也大概構成了本文的主體部分:
什么是網紅建筑?
評價網紅建筑的標準是什么?
建筑師如何認識與“網紅建筑”的關系?
“網紅建筑”為什么不是中性詞?
——什么是網紅建筑?
“網紅”的概念是“網絡紅人(物)”,之所以看起來有點low,不是low在主語上,是low在“網絡”和“紅”這兩個詞語上。網絡是一種媒介,并已然取代電視成為我們的“元媒介”。而許多建筑師抵觸“網紅”這么一個概念,也許不全是固封自守,而其實是有傳播學的理論依據(jù)的。
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有句經典解釋:媒介即信息。它說明了,不同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從根源改變了信息的調性——就像混凝土永遠做不出木材的韌性一樣。
印刷鉛字總是比圖像傳播更加嚴肅抽象,而碎片化的電視傳媒則打碎了人們對邏輯和條理的依賴。網絡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新元媒介,對所有信息的門檻毫無疑降到史上*低。正如西班牙社會學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網絡社會的崛起》中說的:在網絡社會中,好的與壞的稱兄道弟,圣潔的與骯臟的相互毗鄰。
但如果只是如此,那我們還大可不必唉聲嘆氣。波茲曼的著作《娛樂至死》中第二章標題名為“媒介即認識論”,這便進一步闡釋了媒介與我們認知的關系。打個比方:習慣以短視頻填補視野的人,你還能指望他們潛下心來讀書幾個小時嗎?
媒介上信息的排布和傳播方式是會影響著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大腦的思維方式的。如一般的文字信息,它總體是線性和有邏輯的,有開頭結尾,有語境,字間句間段落間存在聯(lián)系。
反觀互聯(lián)網,構成它的是一個個相互拼貼的窗口,窗口自身由的排版邏輯維系著大相徑庭甚至毫無關系的種種信息(甚至互聯(lián)網信息內部也是如此)。這是一種扁平化的信息組織方式:我們無需抽象思考,無需縝密推理。我們節(jié)省了大量的思考成本。信息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為了解釋自身而出現(xiàn),內部性結構被“快消”的外部性需求而解構。
此外,網絡信息的瞬時性同樣是它不可靠的原因之一??焖俚男畔⒌绞绞沟梦覀儾粌H不會在某一網頁停留太久,更重要的是會讓我們覺得:無需深入思考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若不放個十幾二十張美圖,文章便是沒有太多人愿意看的)。正如波茲曼批判的:無知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知不覺中放棄思考才是。
也許有人不贊成:網絡上我同樣可以看到經典著作。這是對的,但這并不是網絡媒介出現(xiàn)的原因——事實上,它出現(xiàn)的原因正是在于便利性,瞬時性和娛樂性。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媒介與媒介之間對于信息的態(tài)度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它們總是影響了信息的生存方式和平均含金量。
挑明這點,我們便可以輕松發(fā)現(xiàn):若理性與邏輯是我們的評判標準,那么在縱向的比較下,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網紅建筑”之門檻和含金量是*低的。也與電視時代,廣播時代或者印刷術時代的“網紅建筑”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點上你看看隔壁的娛樂圈發(fā)展歷史便一目了然。
所以我總結的觀點是:現(xiàn)在的“網紅”只有在我們正確引導它的作用時才勉強談的上是有益的。而從它的根源和出生地來看,“網絡”在基因上就有著理性和深度的缺陷,說它是中性詞,那是完全不對的。
“網紅建筑”到底為誰而紅?
——“網紅建筑”的合法性問題
明確了“網紅建筑”的概念和邏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便是“網紅建筑”的生產機制問題。事實上,這是時常被我們所忽視和混淆的盲區(qū)?,F(xiàn)在的大體情況是:我們不問“為什么”,我們只關心“是不是”。
關于這點,馬克思早就指出:對于社會的信息研究,絕不能忽視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和社會制度與對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制約作用。簡單來說,“網紅生產”作為當下*普遍和有力的精神生產方式,其生產資料的占有者和生產邏輯是我們不可不談的重要因素。
拿開篇《“網紅建筑”里蘊含著未來建筑的一種走向》這篇文章中所談到的例子來看?!笆澜缟?孤獨的圖書館”是阿那亞4000萬爛尾盤升值到幾十億的精彩反殺操作中的一環(huán),其實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與其說它是“網紅建筑”的標桿,不如說它是地產營銷經典案例——據(jù)說,該盤價格同比同市其他產品單價高出一倍以上。
擊中人心的不一定是“圖書館”,更多的是“*孤獨”的這么一個標簽。它契合了當下消費社會人們潛意識中對喧囂的反抗和差異性人設的塑造,給予了游客一種迷離沉思的情緒。從而將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瑣屑中暫時解脫出來。至于建筑本身,不論圖書館也好,又或是旁邊的小教堂也罷,更多是作為營銷策略中的一個杠桿點和物質載體?!熬W紅效應”使得游客為這些配套的存活提供了經濟基礎,而這也增加了住戶對該旅游樓盤的粘性和入住率,是傳統(tǒng)地產模式的一次創(chuàng)新。
這個時候,建筑是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所說的“情結”,它的作用是喚起人們的“集體無意識”,并給予一種美好生活的愿景。
另外一個例子是前幾年也同樣火爆的“網紅建筑群”東梓關村項目。這是杭州市鄉(xiāng)村振興示范點探索“新杭派民居”的一次嘗試。真正的目的是利用“網紅效應”來吸納城市多余的經濟資源,從而帶動東梓關村的原住民回歸,實現(xiàn)地方產業(yè)的振興。
在與建筑師的溝通中,我們了解到經濟的利益分配,很大程度上是回歸到了當?shù)鼐用竦氖种校好袼蕻a業(yè)是第一步,而借由城市流量帶動的其他諸如商業(yè),餐飲,文創(chuàng)等配套產業(yè),便是將價值的進一步擴大和再分配。反過來講,若是在這塊地上也進行傳統(tǒng)的地產開發(fā)操作,那資本其實是從城里到鄉(xiāng)村中兜了一圈,在占據(jù)了鄉(xiāng)村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同時,并不與鄉(xiāng)村發(fā)生更多關系,也就無法達成鄉(xiāng)村振興這一目的。
但要實現(xiàn)上述的振興策略,“網紅屬性”的打造毫無疑問是第一步,甚至是先于建筑設計而率先明確的。在這里,“網紅效應”發(fā)揮了另外一種作用。
上述兩個案例說明,同樣作為“網紅建筑”,但其背后塑造的邏輯是可以有很大區(qū)別的。我在這里,我想解釋的是:提升價值并沒有錯,但價值的分配,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網紅”的合法性。
因此,我們面對“網紅建筑”必許要問的問題是:你究竟是為誰而紅?這不是建筑內的價值判斷問題,而是社會道德判斷的問題。不然我捧紅你做什么?是真實地為良好的社會營造做貢獻?還是只是讓你抬升房價?又或者只是滿足設計師的一己私欲?
所以我總結的觀點是:在橫向的比較中,“網紅建筑”的生產動機十分重要,這是每個人區(qū)分和評價“網紅建筑”的一個重要標準。
“網紅”是建筑師的最后一根稻草
——網紅是一種輿論
“網紅建筑”得已發(fā)揮它的價值,原因在于它本質上是一種輿論武器,而輿論有其存在的必然價值。美國新聞評論員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解釋道:輿論是一種與世界溝通的方式,它讓我們更容易去理解視野之外的世界。
因此,作為生產者,建筑師要了解:我們生產的并非只是建筑,而更多的是一種建筑觀。它與當今社會的文化觀,消費觀共同結合構成了人們的世界觀的一部分??傊@樣升華一下,你便會輕松的發(fā)現(xiàn):輿論的控制對大眾的建筑審美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尤為關鍵——倘若我們對建筑學的發(fā)展仍然具備期盼的話。
但不同輿論的主導者,有著其不同的生產機制。那么對于建筑輿論的生產,掌握在外行人手中還是建筑師手中;掌握在建筑師個體手中還是建筑師群體手中,都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如果我們有一點對扭曲設計與建筑道德的甲方業(yè)主抱有怨念的話,那必然不是因為業(yè)主太不懂情調,而是因為當今國內的建筑師話語權還遠遠不夠——相比之下,國外的建筑大師們這方面的壓力便小了許多,因為他們的輿論力量早已可以彌補商業(yè)邏輯和公共邏輯的價值虧損。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深圳十分之八的新“文化”地標建筑還掌握在“新八國聯(lián)軍”手中便是一個充分的例子(我不相信現(xiàn)在一些國內的設計單位對大型公建的掌控力以及對深圳文化的理解力弱于國外事務所)。
也許有人會說:在你看來,群眾似乎只是一只待宰的羔羊,沒有自主的建筑審美和判斷力咯?我的回復是:沒錯。
事實上,我說句不雅觀的話:群眾(而非個體)更多是服從者,是需要被引導和啟發(fā)者。
這話王小波說過,陀斯妥耶夫斯個體的理性判斷在群體中其實是不發(fā)揮作用的(更別說我們開篇分析了這樣的理性現(xiàn)在已經逐漸微弱),群眾是感性的個體無意識的集合體。我們易受暗示,喜歡夸張和直率,缺乏理性但是又急于推理出簡單的結論并以此為生。我們很多時候便是生活在這樣的集體幻覺中。而建筑便是一個與群眾無時不刻發(fā)生著密切關系(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這樣的關系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的存在。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建筑師們并不生活在一個淡泊名利的真空環(huán)境中。事實上,我們生存在一個非黑即白,非他即我的充滿話語斗爭和輿論博弈的混亂環(huán)境中。
建筑師不去啟發(fā)群眾的建筑審美,自然會有其他利益集體去扭曲它們。我們擺出與世無爭的驕傲心態(tài),便自然而然也會被群眾所拋棄,除了對群眾豎一根中指以外別無他法。而利用“網紅建筑”塑造更加積極和正面的建筑價值觀,是一個對建筑師和群眾都雙向有利的舉措。
也許有人反駁說:“若每個人都為爭當網紅而造利與傳播的房子,那么建筑是否就丟掉了體驗的本義?”
事實上,從康德,胡塞爾,尼采以及其后的一些哲學家,都已經作出了足夠多的對真相和理性的相對性批判。曼紐爾·卡斯特表示:如果我們不能證明所看到的就是真實,那么互聯(lián)網也只是我們認識永遠不可觸及的真相的其中一種方式——它所稱之為的“虛擬的真實文化”。強調建筑的真實體驗感,與強調書本只能通過文字看,而不可通過廣播,圖像乃至視頻的方式傳播一樣是背離時代的。即便,我承認,不同的傳播方式是存在信息損耗的。
也許又有人反駁:“可現(xiàn)在不缺明星建筑師和網紅作品呀?!边@是沒錯的,但我的觀點反而是:現(xiàn)在的明星建筑師還太少,他們作為網紅還遠遠不夠紅出圈子。這會導致生態(tài)圈的失衡。一者是個別尖端者輿論權力過大,容易導致一人夸談,萬人失語的情況;二者是對于掌權者來說:撈幾條大魚總比征服整個池塘更為容易。這都無益于構建一個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建筑圈。
讓我們回憶上世紀的IAUS;回憶庫哈斯,弗蘭姆普敦,埃森曼,弗蘭克·蓋里等人尚且年輕的時候;回憶他們圍坐在長桌前富有激情地討論建筑與城市理想的時候;回憶各種先鋒理念借由當時的雜志報刊硝煙四起地碰撞與融合的時候——那時候的他們不說無關痛癢的話,他們洞見深刻又富有感染力,他們在乎自己與大眾之間發(fā)生的化學效應。而這只是當時向后現(xiàn)代文化轉型中的一個小小縮影。
而我們現(xiàn)在擁有更加方便和直達人心的社交工具,建筑媒體,為何反而我們客客氣氣,惜字如金了呢?
千篇一律的建筑文案,將建筑評論在文學層面上貶值地與任何一個產業(yè)的營銷文案相差無幾——甚至在挑逗群眾情趣的意義上還遠遠不及。如果我們平時不主動聯(lián)系,又拿什么來面對我們相識的舊友呢?如果我們不主動出圈,又拿什么來撬開群眾的信息繭房呢?如果我們不主動爭取,又靠誰來賦予我們更為廣闊的話語權呢?
從上述意義來看,“網紅建筑”似乎為建筑師尋到了一處抵達群眾的捷徑,它使得建筑師不必再深藏在層層關系背后,這是我們的幸事。
互聯(lián)網時代的工匠精神
——從物質形態(tài),到意識形態(tài)
最后用的馬克思來個做個總結吧,他指出: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存在著必然的相互關系。即:精神生產指導,同時也有可能限制我們的物質生產。故,網紅也好,輿論也罷,最重要的,是它所倡導的意識形態(tài)能否真正指導我們的建筑實踐活動。顧此失彼,顧彼失此都是落入下乘。
而對于建筑師來說,兩手抓是必然的。我以為:建筑學應該研究的是“建筑的建造過程”。在古代,工匠精神指代的是物質形態(tài)的建造;而在當代,意識形態(tài)的建造也理應被納入其中,這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下的新工匠精神,也是我們應負的一點使命。
架子能低就低點,會說話就多說點。當個有價值的小“網紅”,我想總是比隱居山林的世外高人要多點好處的。
*文章內容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點贊
收藏
稍后學習規(guī)劃師會與您聯(lián)系,請保證手機暢通